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無盡藏


                                   無盡藏


                                                               第一次聽到這名字
                                                         感覺到取這名稱者非常用心
                                                                     非常有禪味


                                                                     它麻雀雖小
                                                                     卻五臟俱全
                                                                   凡是生活日用
                                                            都可以在此滿大家的願
                                                            可說是我們最好的鄰居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盛世皇朝祕寶」特展

                                                「盛世皇朝祕寶」特展

                                  感恩學校安排此次法門寺地宮文物參訪之旅,
                           結合佛教藝術、大唐文物等,
                          「盛世皇朝祕寶」特展,
                           展出法門寺地宮和唐代重要皇室貴族墓園出土之文物共120件;
                           透過陳清香老師等一級導覽的解說,
                           與會大眾如置身時光隧道中,
                           一窺千餘年前,
                           皇家寺院金碧輝煌的物質文化與虔誠的佛教信仰。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禮佛


佛經云 : 念佛一聲  福增無量
                禮佛一拜  罪滅河沙

聖嚴師父與星雲大師
在他們學佛初期
都曾經因為智慧不開
而禮拜觀世音菩薩

寬師父也常鼓勵我們要拜懺消業
所以
七樓的佛堂
常出現默默精進拜佛的行者

拜佛的確是淨化身口意
安定身心最佳的方法
不信的話
歡迎你加入拜佛的行列


一極國寶

                                                                            99.12.18.

千載難逢的機會
大陸法門寺一極國寶
能來台灣歷史博物館展覽

據專家考證,
法門寺建於北魏時期約西元499年前後,
                                    當時稱“阿育王寺”。

                                          1981824日,
                         因風雨雷震等造成寶塔半邊倒塌。
                                     1986年政府決定重建,
                                       872月底重修寶塔。

                                適逢四月初八佛誕日,
                                在沉寂了1113年之後,
                                      2499件大唐國寶,
                             及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

                               地宮內出土的稀世珍寶,
                              吸引全世界佛教界的重視
                               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
                             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
                                美術史等方面的研究上,
                                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心的面貌

心的面貌

每天我們都同時擁有許多不同的面貌
有時生氣
有時困惑
有時無知

我們喜歡把自己或他人分類  批判  標示
然後  畫地自限
讓生命萎縮

只有當我們接納自己內在的世界
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你才可能接納他人內在的世界
傾聽他人內在的聲音

My English Teacher

                               My English Teacher


                                   這學期好幸福喔
                                                    因為遇到很多好老師


                                                   她每個星期為我們英文程度差的
                                                   作課後輔導
                                                   還各別約時間
                                                   針對每個人的程度
                                                   彈性調整英文進度
                                                   讓我們知道自己一直往前跟上
                                                   
                                                  更重要的是
                                                  她讓我們對自己有信心
                                                  對英文產生興趣
        

這學期

這學期

時間過的好快呀
剩下一個月左右
就要放寒假了

想到從中南部來此讀書
還因為氣候不適應感冒發燒上醫院
因功課作不完凌晨兩三點起床加班

接近期末了
只要每一科不會被當就好
加油.

菩薩的影子

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曾老師特別推薦嚴長壽的書
在好奇心驅使下
借來翻翻看看

他沒讀大學
確當上台灣知名飯店的總裁

為台灣的觀光
不辭辛勞替政府打通國內外旅遊管道

一個人熱愛國家  服務人民的心
是可以誇越政治  種族與國界的
在他的身上
我看到了菩薩的影子

Key Word


Key Word

常常為了找一個答案
確不知正確的方法和要領
把自己搞的焦頭爛額

所以
多看 多聞 多聽 多想 多請教 師長 同學
非常重要
要不恥下問
臉皮厚一點


兩個世界

兩個世界

常在圖書館亂翻書
尤其是在功課讀不下去時

心血來潮
走到外面散步
整理一下思緒

沒想到從窗裡看窗外和在窗外向內看
竟然有不同的覺受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我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
捐出個人八%的財產做公益,只各留五%給兒女

出國讀書的目的有四項:文憑、語言、國際觀,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不要求他們念什麼名校,只要是教育部承認的學校就好,功課也只要「能畢業」就好,所以,我叫他們不要整天待在圖書館,要擴大視野,多體驗文化、多結交形形色色的朋友,深入當地人的家庭。這些都比功課還要重要。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瑜珈課



                                                              每天坐著上課  打報告
                                                                         腰都酸了
                                                                       考慮了很久
                                                                   終於報名瑜珈課

                                                                       才上半堂課
                                                         第二次去上課竟然必須抽籤
                                                                    期中考耶   恐怖
                                                                    還好有同學作伴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於如來塔合掌禮拜 獲十功德



《分別善惡報應經》卷2
「若復有人,於如來塔合掌禮拜,獲十功德。何等為十?

         一言辭柔軟
         二智慧超群
         三人天歡喜
         四福德廣大
         五賢善同居
         六尊貴自在
         七恒值諸佛
         八親近菩薩
         九命終生天
         十速證圓寂
如是功德,禮拜佛塔獲如斯報。

心如


                  當學僧要瞭解藏經中對心的譬喻時,
          竟然發現有一萬多個記錄,必須一一過濾  消化,
                    花了超過半個月的時間整理,
                 佛經中記載對心的譬喻至少有123個.

心如



               經典中,列有「心如」的如下:
                      唐《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8

                        1心如幻法由遍計生種種心想。受苦樂故。
                    (2心如流水念念生滅。於前後世不暫住故。
                    (3心如大風。一剎那間歷方所故。
                    (4心如燈焰。眾緣和合而得生故。
                    (5心如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
                    (6心如虛空。客塵煩惱所覆障故。
                    (7心如猿猴。遊五欲樹不暫住故。
                    (8心如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
                    (9心如僮僕。為諸煩惱所策役故。
                    (10心如獨行。無第二故。
                    (11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
                    (12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
                    (13心如埃塵。坌污自身生雜穢故。
               
善男子。如是所說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於諸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無。」
(CBETA, T03, no. 159, p. 327, b13-c5)

拂拭佛塔 獲十功德



《分別善惡報應經》卷2
「若復有人拂拭佛塔,獲十功德。何等為十?
      一色相圓滿,
      二身體傭直,
      三音聲微妙,
      四遠離三毒,
      五路無叢刺,
      六種族最上,
      七崇貴自在,
      八命終生天,
      九體離垢染,
      十速證圓寂;
如是功德,拂拭佛塔獲如斯報。
 (CBETA, T01, no. 81, p. 899, c22-23)

於如來塔合掌恭敬,有十功德。



《分別善惡報應經》卷2:佛告輸迦長者:

「若復有人,於如來塔合掌恭敬,有十功德。何等為十?
一、貴族廣大
二、妙色廣大
三、形相廣大
四、四事廣大
五、珍財廣大
六、美名廣大
七、信根廣大
八、憶念廣大
九、智慧廣大
十、藝業廣大。
如是,長者!若復有人合掌恭敬如來之塔,獲斯功德。
 (CBETA, T01, no. 81, p. 899, c12)

大學生


大學必須培養出最適合在現代社會裡工作的學生:

李開復

1. 不是聽話的好學生,而是具備中國和西方的人才特點、

有判斷力的學生

2. 不是得高分的好學生,而是德、智、體、群完全發展,

擁有高EQ的學生。

3. 不是追逐熱門專業的學生,而是知道『怎麼做』和『為

什麼』的學生。【理解為什麼;多問為什麼】

4. 不是只滿足課本的學生,而是會思考、能舉一反三、融

會貫通的學生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戒律學綱要作業



何謂「定共戒」?何謂「道共戒」?何謂「別解脫戒」?


定共戒

1.《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戒之一。又名靜慮生律儀。
初禪,二禪等諸禪定,則與禪定共生自然防非止惡之戒體,身口所作,盡契律儀云:俱舍論十四曰:「靜慮生者,謂此律儀從靜慮生,或依靜慮。若得靜慮者,定成此律儀。」七十五法名目曰:「靜慮律儀,亦名定共戒,與定同時故。」
2.《第一輯第三冊戒律學綱要》:
八戒的究竟,亦能具攝定共戒(由定而發,又稱禪戒,由定力而自然不犯,故稱定共戒)。
3.《第一輯第六冊菩薩戒指要》: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定共戒離色界纏;是住在四禪八定之人,自然不會犯惡行造惡業
4.《法鼓全集第三輯第二冊神通與人通》:
佛教中禪定中的人,自然不犯戒,稱為定共戒
5.《法鼓全集第三輯第六冊評介勵行》:
「我們修解脫法,得解脫道,如果未得解脫分法,他的修持也將必有退心的危險,如果不得解脫分法,受了戒不名得戒,只稱修戒,即使修戒也不得戒,一定要將修戒與解脫分法相應──定共戒(由定而得)道共戒(由無漏慧而得)之後,才能稱為持戒。」
6.《法鼓全集第四輯第五冊拈花微笑》:
「佛法所講的戒定慧,即以一般的通常佛法而言,亦各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已經修成禪定者,在定中自然守持的「定共戒」。
7.《法鼓全集第四輯第四冊禪的生活》:
第二種戒,稱為「定共戒」。一個入深定的人,他的身心是不動的,由於制心一處,因此,他便不會有破戒的可能。
8.定共戒,乃三乘聖者發色界定,自得防非止惡之戒體。〈佛光大辭典〉
9.靜慮律儀,又作靜慮生律儀、定共戒、色纏戒(意指繫屬色界之戒)。乃得自入靜慮(禪)之時。蓋禪定之中,自然離過絕非,亦自然契入法爾律儀,故能防止欲界不善之過失。
又靜慮律儀即所謂隨心轉戒,於入定時與心同起,於出定時與其無表同時俱滅,與有漏定共生共滅,故又稱定共戒〈佛光大辭典〉
10.《大智度論》卷131 序品〉
「《迦栴延子阿毘曇》中言:「不殺生是身、口業,或作色、或無作色,或時隨心行、或不隨心行(丹注云:隨心行:定共戒;不隨心意:五戒),非先世業報。
11.《大智度論》卷221 序品〉
有漏復有二種:一者、律儀戒,二者、定共戒。」(CBETA, T25, no. 1509, p. 225, c14-15)
12.《妙法蓮華經玄義》3:「根本者。十善性。戒眾戒根本。為無漏心持故言清淨。
非諸惡覺覺清淨戒者。即定共也。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以戒淨故事障除發得未來。性障除發得根本。滅惡覺觀。名定共戒也。
道共戒

1.《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種律儀之一。三乘聖者,入色界所發之無漏定,則與無漏智共於身中自發得防非止惡之戒體(即無漏之律儀),又名道共戒
此無漏之律儀,與無漏道共生,與無漏道共滅,故名道共戒
2.《第一輯第三冊戒律學綱要》:
道共戒:證得聖果階登聖位,雖不受戒持戒,也能與戒相應而一往。
3.《第一輯第六冊菩薩戒指要》: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道共戒則已證學與無學的聖道,已離煩惱,已斷生死,無漏智慧現前,根本不會再有犯淨戒造惡業的可能。
4.《法鼓全集第三輯第二冊神通與人通》:
已得解脫的人,也就自然不犯戒,稱為道共戒
5.《法鼓全集第四輯第五冊拈花微笑》:
已經證得了聖果者,自然永不作惡,名為「道共戒」。
6.《法鼓全集第四輯第四冊禪的生活》:
第三種戒是「道共戒」,這是指那些已經達到聖潔境界的人,在這個境界裡,他們的內心時時刻刻與正道相應。他們的思想、觀念,自然不可能偏離正道。這即是說明,他們是不可能破戒的。他們不需要依靠任何行為的準則,或道德的規範,因為凡是他們的行為自然而然地屬於戒律的範疇。這如孔子所說的:「當我七十歲時,我便可以隨心所欲,而不會踰越規矩了。」
7. 三乘聖者入色界所發之無漏定,則與無漏智共於身中自發防非止惡之戒體,是為道共戒〈佛光大辭典〉
8.此律儀與無漏道共生,故稱道共戒,又作無漏律儀〈佛光大辭典〉
別別解脫
1.《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曰別解脫律儀。三種戒之一。依受戒之作法,受五戒乃至具足戒,身口惡業別別解脫之戒法也。
義林章三末曰:「別別防非名之為別,(中略)戒即解脫,解脫惡故。(中略)別解脫者是戒別名。」
2.《第一輯第六冊菩薩戒指要》: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戒在佛法中,分有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的三等。
別解脫戒,離欲界纏;又謂別解脫戒是欲界凡夫,受持戒相,持戒清淨,則可別別解脫。
3.《法鼓全集第四輯第五冊拈花微笑》:
一般凡夫遵守的「別解脫戒」,五戒乃至比丘、比丘尼戒及菩薩戒。
4.《法鼓全集第四輯第四冊禪的生活》
「在禪的修行者,有著三種戒律,第一種叫作「別解脫戒」,意即說,如果你奉持其中一戒,至少在這個別的戒條上,你便走向解脫,譬如你持不殺生戒,那麼至少你將會遠離因殺生而造成的惡業。從這一點,你便將走向解脫的大道。
5. 梵語prātimokṣa-saṃvara,巴利語 pāṭimokkha-saṃvara
指七眾防止身口七支等過,遠離諸煩惱惑業而得解脫所受持之戒律。又作波羅提毘木叉、般羅底木叉、鉢喇底木叉。
意譯為隨順解脫、處處解脫、別別解脫、別解脫、最勝、無等學。此戒以防護諸根,增長善法,乃諸善法中之最初門者,故稱波羅提木叉。為三種律儀之一。與「靜慮律儀」、「無漏律儀」相對。係於欲界受戒法而發得之戒體,故稱為欲纏戒屬有漏戒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一(大二四‧五二五上):「言別解脫者,由依別解脫經如說修行,於下下等九品諸惑,漸次斷除,永不退故;於諸煩惱而得解脫,名別解脫。又見修煩惱其類各多,於別別品而能捨離,名別解脫。〈佛光大辭典〉
6.《四明尊者教行錄1:「小乘二百五十戒名別別解脫戒。若受此戒。持一一條。各得解脫。〈大正藏〉(CBETA, T46, no. 1937, p. 859, b17-19)